今天,光伏人的朋友圈被一張家庭光伏電站圖刷屏了,正可謂“最火”電站,看圖:
我家建光伏電站尋求光源,他家建光伏電站只為乘涼,現(xiàn)在看看朋友圈的大家如何說:
當然,以上言辭純屬娛樂,但可能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多想法也多,隨著分布式光伏走入尋常百姓家,一百個人安裝分布式光伏心里有一百種想法。
對安裝工人來說,安裝分布式光伏電站不僅是專業(yè)活還是體力活,值得點贊。
對業(yè)主來說,光伏電站是個新鮮事,從了解到熟悉再到接受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有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意識值得贊賞。
安裝一套光伏電站,運行25年以上(前提是電站質量要過關),賣電還能賺錢,為此就要保證光伏電站多發(fā)電,就必須讓光伏組件盡可能的多曬太陽,并避免局部遮擋。
而安裝的分布式光伏業(yè)主千千萬,總會遇到各種奇葩的事,例如這家,這難道是傳說中的“全遮擋”?大多數(shù)的業(yè)主都盡可能的希望最好一天24小時陽光都可找到自家光伏板上,充分發(fā)電為自己賺取收益!而這家,嗯˙˙˙小編只想說有錢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樣……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看來,小編的想法和評論區(qū)的圍觀群眾們相同。
不過……磚家所說的薄膜組件又是什么?
薄膜組件與我們常見的多晶硅組件、單晶硅組件所屬同類,而二者之間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厚度,導致了傳統(tǒng)太陽能電池板和薄膜太陽能電池在太陽能捕獲效率上存在差異,其原因在于材料的不同,薄膜太陽能電池采用了不同的化合物。
傳統(tǒng)的太陽能板用的是晶體硅(C-Si),這項技術已經發(fā)展多年,比較成熟可靠。值得注意的是,雖然C-Si具有較高的能量轉換效率,但是實際吸光效率較差,這就意味著太陽能板必須足夠厚,才能提高實際效率。
與此不同的是,薄膜技術可以“混搭”多種元素,通過在玻璃、金屬、塑料等材料表面鍍膜或者沉積就可以制備太陽能電池面板。這樣,不同類型的材料對光能可以充分利用,提高效率。
薄膜的特色:
1.相同遮蔽面積下功率損失較小(弱光情況下的發(fā)電性佳)
2.照度相同下?lián)p失的功率較晶圓太陽能電池少
3.有較佳的功率溫度系數(shù)
4.較佳的光傳輸
5.較高的累積發(fā)電量
6.只需少量的硅原料
7.沒有內部電路短路問題(聯(lián)機已經在串聯(lián)電池制造時內建)
8.厚度較晶圓太陽能電池薄
9.材料供應無慮
10.可與建材整合性運用(BIPV)
說了這么多,在這里小編還是想提醒安裝戶用光伏的親們,裝光伏時要多多采納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光伏發(fā)電畢竟需要太陽光照射在光伏板上才能轉換為電能,也只有吸收到充足的陽光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率,以后要多多注意啦!
(本文轉自光伏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