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在過去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下跌了30%,將“減產聯(lián)盟”又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12月6-7日OPEC部長級會議將在維也納召開,是大吵一架放任油價繼續(xù)下探?還是齊心協(xié)力挽救失衡的供需基本面?
好戲即將上演。
12月2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與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G20峰會期間會面,同意將OPEC減產協(xié)議延長至2019年,具體減產目標留待6日在維也納召開的OPEC部長級會議決定。
卡塔爾能源大臣薩阿德12月3日在多哈表示,卡塔爾將于明年1月退出OPEC。去年6月,多國指責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活動并破壞地區(qū)安全局勢,隨即沙特、阿聯(lián)酋、巴林和埃及四國宣布與卡塔爾斷交,并對該國實施禁運封鎖。
盡管卡塔爾多次表達緩和關系的意愿,但沙特態(tài)度頗為強硬,兩國關系仍陷僵局,卡塔爾選擇此時“退群”頗有些突施冷箭的感覺。
這一消息傳出后,國際油價隨即下跌。
種種跡象表明,減產已是勢在必行,但是減產力度夠不夠大?各國能否按份額執(zhí)行?這兩個問題十分關鍵。
沙特
沙特一直是減產最積極的推動者。之前迫于特朗普的壓力,沙特不得不提高產量,壓低油價,而現(xiàn)在的油價令眾多王室成員的任性生活變得不可持續(xù),改變必須發(fā)生。
沙特需要在會議之前就和俄羅斯達成共識,進而在6號的OPEC成員國會議上推而廣之。沙特石油大臣哈法利此前曾表示,“整個聯(lián)盟必須同時行動,沙特不能也不會獨自減產”。
俄羅斯
盡管剛剛同沙特發(fā)表了同意減產的聯(lián)合聲明,但是俄羅斯并不情愿參與到新一輪的減產中。該國產量自5月以來已經增加了44萬桶/日,而且普京在上周才表態(tài)稱,60美元/桶的價格對俄羅斯來說很合適。
畢竟俄羅斯可以在40美元的油價水平上維持2019年的政府收支平衡,而沙特需要73美元。
如果必須要參加的話,俄羅斯也會爭取盡量小的減產幅度,并且延長各國承諾減產的期限。
OPEC成員國
不只有俄羅斯想要避免參與減產,2016年獲得減產豁免權的尼日利亞還不準備參加到新一輪的減產中,伊拉克和利比亞等國也很可能抵制本輪減產,再加上剛剛宣布要退群的卡塔爾。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沙特要拉所有人上船似乎并不輕松,不過他們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重要。
本次會議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通過了減產的協(xié)議,比如決定減產100~150萬桶/日,但是沒有明確各國的具體份額。
沙特很可能被自己不幸言中,一如既往地承擔起減產的重擔,以不成比例的大幅減產使油價恢復到自己認為合適的水平;同時又要在獲取更多的石油收入和不激怒要求低油價的特朗普總統(tǒng)之間尋找平衡,正如沙特6月時為了迎合特朗普所采取的增產行動。
美國
美國在當今的原油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因為產量飆升,更因為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今年5月,特朗普退出伊核協(xié)議,恢復對伊朗的制裁;11月5日,美國對伊朗石油行業(yè)的制裁生效,但對其主要石油買家給予了180天的“緩沖期”,導致制裁的實際效果至少到2019年春天才會顯現(xiàn)。
今年油價先攀升到10月初的86美元/桶,繼而暴跌到60美元以下,幾乎是美國政府動動嘴皮子就做到的事情。
想想在這6個月里石油供應和價格所發(fā)生的變化,你就會發(fā)現(xiàn)美國、沙特、俄羅斯這“三巨頭”正在主導著全球的石油秩序。他們之間的互動,釋放的市場信號或誤導消息,特別是在石油和政治方面的舉動,就能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翻云覆雨。
在前期的油價上漲過程中,存在兩個重大的誤導信息。其中之一是特朗普政府持續(xù)地、堅定地強調要將伊朗的原油出口降至零。原油市場的價格信號是另一個誤導信息,我們誤以為供需基本面處于供應緊張狀態(tài)。
現(xiàn)在我們清楚了,伊朗的產量從5月到11月降低了70萬桶/日,而同期“三巨頭”所增加的原油供應達到了200萬桶/日!
沙特10月份的平均產量達到了年內最高的1065萬桶/日。有新聞機構報道,沙特11月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110~1130萬桶/日。盡管還不能確定這就是本月的平均產量或只是短期的產量高值,但是這一消息確確實實打消了一些機構對沙特是否有能力將產量提高到1100萬桶/日的疑慮。
突然間,不僅全球剩余產能遠超過之前的市場預計水平,而且一旦“維也納聯(lián)盟”達成新的減產協(xié)議,將產生更多的閑置產能,幾乎足以完全彌補伊朗潛在的供應缺口。
供應過剩的情緒還在蔓延,當明年美國的原油外輸管道投產之后,我們會不會徜徉在廉價石油的海洋中?
別太樂觀,也莫太悲觀,市場總會給我們驚喜或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