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消費需求的逐漸升級,以服務為核心的共享經濟出現(xiàn),成為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共享經濟發(fā)展至目前,已滲透共享出行、共享空間、共享金融等九大領域,并憑借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滲透更多的傳統(tǒng)行業(yè)和細分領域。隨著時間的推進與消費觀念的改變,共享經濟逐漸從物質共享,向以優(yōu)化生活體驗的服務共享轉變。如Taskrabbit為代表的跑腿外包共享服務和以Uber為代表的汽車共享出行等。
共享出行市場廣闊,逐漸新能源化
目前的共享經濟市場空間廣闊,中國已經形成625億美元的共享經濟市場,并保持54%的高速增長,到2018年有望達到2300億美元,在全球共享經濟中的占比由33%提升至44%,成為領軍力量。
汽車共享出行在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發(fā)展前景,其直接需求由2015年的816萬次/天快速增長到2018年的3700萬次/天,對應市場容量有望由660億元/年增長至3800億元/年,而潛在需求帶來的潛在市場容量更有望達到1.8萬億元。汽車共享出行成為生機無限的藍海。
短短三年,汽車共享出行已迅速發(fā)展到年訂單量177億單、創(chuàng)造550萬就業(yè)崗位、吸引投資234億美元,中國約2億用戶每周至少使用1次共享出行軟件。汽車共享出行仍在加速發(fā)展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各方布局新能源共享出行
由于新能源車租賃模式符合電動汽車的使用規(guī)律,大部分承租人駕駛需求屬于短途駕駛,并不要求車輛絕對的駕駛里程,歸還車輛后新能源汽車還可以?吭谲囄簧侠^續(xù)充電,這種模式為汽車制造商提供了特定的運營條件。近年來,各大汽車廠商和分時租賃運營商紛紛開始布局共享出行領域。
共享出行新銳力量小明出行在2017年底進駐南京,目前已投放2000余臺輛新能源汽車,超過2017年南京市新能汽車整體上牌量的三分之一。小明新能源-南京體驗中心已經成為目前華東地區(qū)最大的知豆銷售服務體驗中心,集新能源汽車展示、銷售、租賃、售后、充電、備件精品服務等為一體。
2017年5月19日,北汽新能源推出共享出行品牌——輕享,為用戶打造一個開放式共享汽車生態(tài)平臺,提供共享出行、共享停車、共享充電、出行延伸等服務。目前輕享已經覆蓋12個城市,擁有8000臺運營車輛。出行領域的競爭并不影響車企與滴滴合作。畢竟滴滴未來會是新能源車的采購方,而一些車企布局出行的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為了賣貨。北汽5萬檔的新能源車如今在分時租賃市場獲得了不錯的表現(xiàn)。
然而,北汽并不是滴滴與車企聯(lián)盟的唯一成員。此前,滴滴宣布與12家車企合作,包括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安、東風乘用車、東風悅達起亞、華泰汽車、江淮、吉利、雷諾日產三菱聯(lián)盟、奇瑞、中國一汽、眾泰新能源。12家車企中,有3家在出行領域做了重點布局:吉利孵化出網約車平臺“曹操專車”,是滴滴專車的直接競爭對手;奇瑞投資了首汽旗下分時租賃平臺Gofun,以及多家出行公司;而北汽,在分時租賃領域已經孵化了綠狗、華夏出行、輕享出行三個品牌。
未來共享出行領域,未必贏者通吃
在共享出行領域,有這樣一種觀點,未來這會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行業(yè)。各大車企和出行運營商的布局,昭示著其欲將在共享出行領域分得一羹。但是,行業(yè)內人士認為,在共享出行領域分為出租車、網約車、分時租賃幾個細分市場,如果說在網約車領域,這個觀點是成立的,因為像滴滴這樣的獨角獸公司已經出現(xiàn)。但是,在分時租賃市場,很難出現(xiàn)這種局面。
進一步分析,分時租賃業(yè)務具有區(qū)域性,需要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做保障,比如充電設施、停車場地,這些資源都是有限的。這兩個因素導致先發(fā)企業(yè)占據(jù)市場之后,其他各方運營商很難再進入市場,分時租賃領域可能會出現(xiàn)各自為營的割據(jù)式局面。除此之外,目前還面臨著車多樁少、充電難、充電設施標準不統(tǒng)一等問題有待解決。
未來,新能源共享出行可能是一個風口,業(yè)內判斷,未來在出行領域,分時租賃將占到30%比重。未來的分時租賃可能還將離不開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展,目前北汽新能源與百度合作開發(fā)無人駕駛車輛已經在開始涉及這方面的研究。
小結:
新能源汽車的共享出行,作為未來出行的一種運營和商業(yè)模式,將是共享經濟的下一個風口,并且,OFweek研究分析預計,2018-2020年將是行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期,隨著互聯(lián)網對傳統(tǒng)租車行業(yè)的深度影響,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車聯(lián)網的應用普及,消費市場的需求旺盛增長,尤其是在石油產品日益嚴重的今天,讓新能源得到全面性的發(fā)展利用十分的重要。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共享出行將迎來更大發(fā)展,但未必是贏者通吃的時代!
(本文轉自OFweek新能源汽車網)